1950年5月,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中国,给中方带来了一则令人意外的消息:苏联已决定支持朝鲜通过武力统一朝鲜半岛。然而,当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时,他不禁感慨道:“斯大林给我们挖了一个好大的坑!”为何毛主席会发出如此感叹?朝鲜战争的爆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中苏博弈?接下来,我们将一探究竟。
毛泽东之所以对苏联支持朝鲜武力统一感到意外,主要是因为这与中苏之前的沟通完全不符。事实上,早在1949年9月,金日成曾向中苏高层提出希望获得支持,进而武力统一朝鲜半岛。但经过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讨论后,双方一致认为,当前并不是朝鲜统一的最佳时机。
在与斯大林的书信往来中,毛泽东曾指出,如果金日成贸然进攻南朝鲜,可能会引发美国的军事干涉,而此举不仅可能改变朝鲜局势,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中国收复台湾的计划。毛主席认为,中国统一应优先考虑,因此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应放在后面处理。对此,斯大林表示同意,甚至在回复金日成的信中明确提到:“由于北朝鲜的军事力量与南朝鲜没有绝对优势,现在发动进攻是不合时宜的。”
展开剩余80%然而,出人意料的是,几个月后,斯大林竟改变了态度,支持朝鲜采取武力统一。这一转变,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
研究表明,斯大林态度的转变与1950年初发生的两件重要事件密切相关。首先是中苏签署了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,其次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公开表示:“美国的防御圈不包括朝鲜半岛。”这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斯大林的决策。
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虽然表面上是“友好同盟互助”,但在签署时,苏联其实并不乐意接受这一条约。原因很简单:在蒋介石统治下,蒋政府曾与苏联签署过一份不平等的条约,允许苏联在中国东北拥有军事基地,这种条约无疑剥夺了新中国的主权。因此,毛泽东在1949年12月访苏时,特别提出要废除这份条约,并要求签订一份更加公平的协议。最终,苏联在压力下同意了这一要求,放弃了在中国的特权。
然而,签署了新的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后,苏联失去了在大连、旅顺等地的军事驻点,斯大林开始寻找新的地方来控制远东。此时,朝鲜半岛的不冻港成为了他的目标。他认为,如果朝鲜能够统一半岛,苏联便可在此建立海军基地,扩大对太平洋的控制。
与此同时,艾奇逊的言论加剧了斯大林对朝鲜半岛统一的信心。美国明确表示不会干预朝鲜局势,这让斯大林认为,朝鲜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,必定能顺利实现统一。
在斯大林改变立场支持朝鲜武力统一后,毛泽东却表示强烈不满。毛主席在回信中指出:“帝国主义的事情,我无法做主。我不是他们的参谋长,不能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。总之,主动进攻南朝鲜的风险极大,我们的意见仍然是暂缓此计划。”
可惜,毛泽东的反对意见未能改变斯大林的决策。1950年6月,金日成果然下令朝鲜人民军越过“三八线”,进攻南朝鲜,朝鲜战争爆发。
最初,朝鲜军队确实占了上风,一度占领了南朝鲜大部分领土。但随着美国军队的介入,局势开始逆转,特别是麦克阿瑟在仁川的登陆作战,使得战局急剧变化。
斯大林虽然对局势的变化有所预料,但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全局。他认为,朝鲜若无法抵挡美军,中国出于对美国威胁的担忧,必定会请求苏联增派军队驻扎东北边境。这样一来,苏联在东北驻军的可能性就会增加,局势最终将对苏联有利。
然而,毛泽东的决策超出了斯大林的预期。尽管军委大多数人并不支持出兵朝鲜,甚至连林彪也表示:“为了几百万人的朝鲜,去打烂五亿人口的新中国,不值得!”毛主席最终力排众议,决定出兵朝鲜。
随着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,斯大林在东北驻军的计划落空。为了支持中国的抗美援朝事业,苏联不得不提供大量武器装备,最终促成了中苏间的合作。
因此,尽管斯大林最初认为自己为中国挖了一个大坑,然而,正是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的立国打下了基础。
参考资料:
1.《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战略考量》——团结网
2.《新中国档案: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》——人民网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